「醫生,我的宮頸癌篩查報告單出來了,這些複雜的結果我也看不懂,我到底是不是得宮頸癌了啊?」
近年來,隨著HPV疫苗大火
大家對宮頸癌防控的意識逐漸加深
但拿到HPV、TCT(宮頸脫落細胞學)
報告單時
卻是滿臉問號
「HSIL」「HPV陽性」
這些令人頭皮發麻的診斷
到底代表了什麼?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TCT的細胞病理學診斷怎麼看?
①NILM(未見上皮內病變細胞和惡性細胞)
表示低風險、很少合併細胞學異常。
醫生建議:無需特殊處理,推薦加做HPV檢測聯合確定。
②ASC-US(不能明確意義的非典型鱗狀細胞)
表示不確定細胞是否異常。
醫生建議:建議加做HPV檢測。若HPV陽性,可以做陰道鏡+宮頸活檢,若HPV陰性,建議一年後複查。
③ASC-H(非典型鱗狀細胞,不排除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
提示細胞改變具有HSIL(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的特徵,但診斷HSIL的證據不足,多與高危型HPV感染有關。
醫生建議:高危型HPV檢測結果無論是陽性或陰性,均應直接轉診陰道鏡檢查。
④LSIL(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
LSIL不屬於癌前病變,但它提示存在HPV感染。
醫生建議:建議做陰道鏡檢查,必要時做宮頸活檢。妊娠期婦女如果不能接受陰道鏡檢查可推遲到產後處理,21-24歲的女性則可選擇宮頸細胞學檢查隨訪。
⑤HSIL(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
屬於癌前病變,需要進一步確診+治療。
醫生建議:立即做陰道鏡檢查,再根據病變程度,接受手術治療。
⑥AGC(非典型腺細胞)
往往與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輸卵管腺癌等一系列腫瘤性病變相關,但也可能是息肉等良性病變造成。
醫生建議:應做陰道鏡檢查+頸管診刮術+HPV檢測+子宮內膜診刮。
CIN和SIL有什麼區別呢?
醫生,那我在這做的檢查報告
顯示CIN 1
在另外一家醫院卻說是LSIL
這兩家醫院怎麼給的結果不一樣呢?
是不是其中一家不準確呀?
對於普通患者來說,病理報告上「天書」一樣的CIN和SIL,實際上是關於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的兩套不同分類命名系統。
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SIL)曾經的學名叫宮頸上皮內瘤變(CIN),分為CIN 1、CIN 2、CIN 3。而如今,國際賦予它新的名字,即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和高級別上皮內病變(HSIL)。曾經的CIN 1歸為LSIL,CIN 2和CIN 3歸為HSIL。
TCT報告單的其他項目怎麼看?
醫生,標本寫了「滿意」,為什麼還要治療?
炎症反應要不要緊吶?
這個皰疹病毒和宮頸癌有關係嗎?
面對這些疑問,就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些項目究竟是怎麼回事。
①標本滿意度
細胞學結果為「不滿意」的情況很少見,它表示這個標本用於診斷上皮異常是不可信的,可能的原因有:缺乏鱗狀細胞、標本中混有血液、標本中有炎症表現等。
醫生建議:建議做HPV檢測,並於2-4月後重複宮頸細胞學檢查。對於HPV陽性或兩次宮頸細胞學檢查均不滿意者,應再做陰道鏡。
②炎症反應(包括輕度炎症、中度炎症、重度炎症)
表示可能有宮頸炎症。
醫生建議:如無症狀則無需特殊處理;若出現白帶異常、外陰瘙癢、同房後出血或下腹不適等症狀,建議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③黴菌感染、滴蟲感染
提示陰道正常菌群失調,或有滴蟲等病原微生物入侵,從而導致感染。
醫生建議:建議進一步做陰道分泌物檢查,在醫生指導下接受相應治療。
④皰疹病毒感染
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可能引起生殖器皰疹,這是一種較常見的性傳播疾病。
醫生建議:如無症狀則無需特殊處理;有症狀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進一步診治。
HPV檢測報告怎麼看??
醫生,你看看這張報告單
寫著我HPV18陽性
我在網上查了這個很恐怖的呀!
HPV,「人乳頭瘤病毒」,被稱為「乘風破浪的病毒」都不為過。在報告單中可以知道HPV分為高危和低危型,它們有什麼含義呢?
原來,HPV分型目前已被鑑定出200多種不同的亞型,較為確定的有40 個以上型別與生殖道感染有關。根據生物學特徵和致癌潛能將其分為兩型:
高危型HPV
主要亞型:
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82等。
致病類型:高危型HPV的持續感染(即同一患者間隔6~12個月,兩次或兩次以上陰道宮頸檢樣顯示同種類型的HPV感染 )提示引起HSIL及子宮頸癌、普通型外陰鱗狀上皮內瘤變及外陰癌、陰道上皮內瘤變及陰道癌等病變的風險增大。
低危型HPV
主要亞型:
HPV6/11/40/42/43/44/55/61/81/83等,最常見的為HPV6、11型。
致病類型:低危型HPV可以引起生殖器疣及LSIL,一般不會引起宮頸癌變。
其中「惡中之花」當屬HPV16和HPV18
具有較強的致癌能力
宮頸癌篩查的注意事項
為了得到更準確的檢查結果,我們需要知道以下注意事項:
①7天內無陰道局部用雌激素軟膏,無陰道灌洗、上藥。
②在非經期進行,避免陰道流血的干擾。
③2天內無性生活。
④篩查不宜過於頻繁。
部分女性朋友沒隔幾周便進行複查,看到結果變成了「陰性」就非常高興,但這很可能是不準確的。宮頸上皮由很多層細胞組成,自內向外生長。想像一下,如果最底層的細胞病變,也需要大約2個月的時間才能到達表層,此時的檢查結果才是可靠的。
我懷孕了,還需要查嗎?
從宮頸癌的一級預防和優生優育角度看,準備妊娠的女性朋友們應在懷孕前做子宮頸癌的篩查,篩查的方式和非妊娠婦女基本相同。若在孕前沒有做宮頸癌篩查,則可在孕期做宮頸癌篩查。這時候應該注意由於孕期特殊的免疫狀態,HPV一過性感染較非孕期多見,所以在孕期HPV的檢測價值不大,還會增加孕媽媽的心理負擔,在孕期可單獨行宮頸細胞病理學檢查。
不同年齡段女性都應進行宮頸癌篩查
所有女性應該在21歲後開始接受宮頸癌篩查。
21-29歲的女性應該每3年接受宮頸塗片檢查,結果異常者建議接受HPV檢測。
30歲-65歲的女性最好每5年接受宮頸塗片檢查和HPV檢測,每3年接受宮頸塗片檢查亦可。
年齡大於65歲、曾做過上述檢查且結果正常者可不再繼續接受常規篩查。
★ 注意:子宮已切除且未患過宮頸癌或癌前病變者無需再接受篩查;接種過HPV疫苗也應遵照上述建議接受宮頸癌篩查;宮頸癌發病高危女性需要接受更頻繁的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