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陰道異常流血有一段時間了,這是咋回事呀?”
“根據你的超聲檢查結果,考慮是子宮內膜息肉,不過不要慌,這個一般都是良性病變......”
子宮內膜息肉,婦科疾病裏的“老油條”了!它為啥會出現?都有哪些症狀?需要做手術嗎?
別急,馬上為你揭曉答案~
關於子宮內膜息肉
子宮內膜息肉是常見的子宮內膜良性病變之一,主要表現為局部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的過度生長,突出於周圍子宮內膜的增生性病變,可以是單個或者多個,大小幾毫米到數厘米不等。
為什么會長子宮內膜息肉?
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病原因不明確,常見的是長期內分泌水平紊亂,如子宮內膜局部雌激素水平過高、孕激素相對不足,是常見的誘發因素。
此外,宮腔局部炎症刺激,像子宮內膜炎等,也會增加發病風險。
研究表明,年齡增長、高血壓、肥胖以及糖尿病等因素,與子宮內膜息肉的產生存在一定關聯。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乳腺癌的患者長期服用他莫昔芬這類激素藥物也容易引發子宮內膜息肉的生長。
子宮內膜息肉的症狀
子宮內膜息肉的常見症狀為:不孕、異常子宮出血、反複流產等;部分患者無症狀,體檢時偶然發現。
如何診斷子宮內膜息肉
初步診斷:超聲檢查
金標准:宮腔鏡檢查+手術病理
如何治療子宮內膜息肉
1、期待治療
研究顯示,6.3%-26.7%的息肉可自行消退。因此,對於無症狀、無惡變高危因素、息肉直徑小於1cm的絕經前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可期待治療,推薦3-6月超聲複查一次,但時限建議不超過1年。
2、藥物治療
滿足以下條件:
(1)絕經前,息肉直徑<20mm;
(2)合並異常子宮出血或子宮內膜增厚;
(3)存在手術禁忌證者。
可考慮藥物治療,但目前不建議單純采用藥物治療息肉。藥物治療主要用於區分是否為功能性息肉,或治療息肉相關的異常子宮出血。而術後用藥的目的重在管理子宮內膜,預防息肉複發,主要為孕激素類藥物和複方口服避孕藥(COC)兩大類。此外,一些以慢性子宮炎為背景的子宮內膜息肉,給予標准的藥物抗炎治療也是有效的。
3、手術治療
滿足以下條件:
(1)有症狀的息肉:經量增多、經期延長、經間期出血、同房出血、不孕症、絕經後出血等;
(2)息肉直徑>10mm;
(3)懷疑惡變,或存在惡變高危因素:年齡>60歲、絕經狀態、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長期使用他莫昔芬;
(4)絕經後無症狀息肉。
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是子宮內膜息肉治療的金標准,具有創傷小、出血少、恢複快等優勢。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選擇月經後2-7天內手術,此期間手術視野最清晰。手術應該盡量避開經前期;本月經周期無性生活;如因經期延長就診者可選月經第7天後;如無規律月經,血淨後可考慮手術;有不可控出血時可急診手術。
手術後容易複發嗎?
子宮內膜息肉有較高的複發率(2.5%-43.6%),除規范化、系統化的治療,還應該對子宮內膜息肉進行長期管理,以降低複發及惡變的風險。
如何進行長期管理
①對育齡期有生育要求者,或圍絕經期患者及COC禁忌者,可後半周期進行孕激素治療;
②對育齡期短期內無生育要求者,可進行COC治療;
③對已完成生育或近期無生育要求者,可考慮術中即刻放置曼月樂環,避免二次手術操作,且術後複發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低;若術中無法明確息肉性質,也可在術後明確病理性質後擇期放置。
一般建議術後每3-6個月進行一次隨訪,隨訪內容主要包括症狀和超聲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