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緣無故流產三次?警惕複發性流產與免疫耐受異常
李女士(化名)結婚三年,經曆了兩次孕8周左右胚胎停育和一次生化妊娠,打擊巨大。她和丈夫輾轉多家醫院,做了各種檢查,結果都顯示“沒問題”,丈夫的各項檢查指標也都是正常的。找不到原因的流產,讓李女士倍感迷茫和無助。
經過詳細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和複發性流產病因篩查,劉丹“抽絲剝繭”,最終考慮李女士存在母-胎免疫耐受失衡——一場發生在李女士身體內部、悄無聲息的“免疫暗戰”,可能就是反複阻礙胚胎發育的元凶。
找到了症結,就有了方向。在醫生團隊的精心指導下,經過孕前及孕期的綜合管理,今年6月李女士於終於迎來了期盼已久的“小天使”。
什么是複發性流產?
複發性流產,一般是指在妊娠28周前連續發生2次及以上的胎兒丟失,包括生化妊娠(是指精卵結合後沒有成功返回子宮著床,通常只有驗血提示懷孕,即HCG升高,自己可能都沒察覺就結束了)。發病率占育齡期婦女的1%~5%。
更讓人揪心的是,在排除已明確的解剖因素、內分泌異常、染色體異常、生殖道感染等因素外,有將近一半(40%~50%)的複發性流產患者,查不出明確原因,稱之為不明原因複發性流產(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母體和胎兒之間那場微妙的“免疫暗戰”——母-胎免疫耐受失衡,很可能是URSA的幕後推手。
母親免疫系統會排斥胎兒嗎?
想象一下,胎兒有一半的基因來自父親,對媽媽的身體來說,理論上算是個“外來客”。在正常懷孕過程中,母胎界面存在的免疫細胞及分泌的細胞因子會進行微妙調節,讓母親的免疫系統不會攻擊這個“同種半異體”的小生命,還會保護它、滋養它,讓寶寶順利發育成長,我們稱之為母胎免疫耐受。
然而,如果母胎之間的這種天然免疫耐受被打破,會引起母親免疫系統對胎兒的排斥,出現以同種免疫因素為主的流產。
如何揪出“免疫暗戰”的元凶?
不明原因複發性流產(URSA)的病因與母-胎免疫耐受失衡有關,因此,URSA也被稱為同種免疫型複發性流產。
因為這種“免疫暗戰”非常隱蔽複雜,醫生會通過一些檢查來尋找它發生的線索。同種免疫可選擇的檢查項目有封閉抗體篩查、淋巴細胞亞群、細胞因子譜與人類白細胞抗原多態性檢測。
但由於缺乏特異性檢測指標,目前對URSA患者的診斷仍采用排除法,應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栓前狀態、生殖系統解剖結構異常、內分泌紊亂及遺傳變異等因素後才能最終做出診斷。
個體化治療策略
由於“免疫暗戰”的確切病因及發病機制迄今尚未闡明,目前對URSA患者仍缺乏統一的有效治療手段。臨床已有多種方法試驗性或經驗性用於URSA患者的治療。
①淋巴細胞免疫療法
②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療
③免疫抑制劑治療(潑尼松龍、環孢素A)
④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療
⑤脂肪乳治療
⑥孕激素治療
⑦抗凝治療(低分子肝素、小劑量阿司匹林)
⑧其他治療(維生素D、中醫中藥)
別讓“免疫暗戰”偷走你的媽媽夢
不明原因複發性流產(URSA)是影響女性生殖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問題。對URSA患者,最重要的是提高病因診斷的准確性,並且找到有效治療靶點。
因此,建議有類似經曆的姐妹,一定要到專業的複發性流產專科門診就診。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全面、系統的病因篩查,排除性診斷,並提供生活方式指導和心理支持,在孕前及孕期進行全程多學科管理和個體化治療。
別放棄希望!隨著醫學的進步,越來越多像李女士這樣的患者,在找到“免疫暗戰”的根源並接受科學管理後,最終成功擁抱了健康的寶寶。積極尋求專業幫助,是打贏這場無聲之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