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女性痛經怎么確診?原發性與繼發性痛經的區別?痛經作為最常見的婦科症狀之一,指月經前後或月經期出現下腹部疼痛、墜脹,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適。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原發性痛經占痛經90%以上,與疾病無關;繼發性痛經主要由盆腔疾病引起。這種周期性下腹痛雖不威脅生命,卻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科學認識痛經,才能找到正確應對方式。那么,女性痛經怎么確診?原發性與繼發性痛經的區別?
經的雙重面孔:原發性與繼發性的本質區別
痛經表現:經期前後或經期中的下腹痙攣性疼痛,伴墜脹、腰酸等不適
原發性痛經(功能性痛經):青春期常見,約60%少女受其困擾,10%症狀嚴重。初潮後1-2年發病,因子宮過度收縮、前列腺素分泌異常引發,無器質性病變,卻會造成腰骶部、大腿內側牽涉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繼發性痛經:育齡期高發,由盆腔器質性疾病引起,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等,約80%患者受痛經困擾,且隨病情進展疼痛加劇。與“無跡可尋”的原發性不同,它是疾病發出的“預警信號”。
同樣是痛經,該怎么區分?
如果之前沒有痛經,某個節點卻突然出現疼痛感,而且自己已經有了性生活和生育史,那么需要我們警惕了,這可能是疾病到來的信號。
(一)疼痛是關鍵
原發性痛經多是從月經來潮之後開始,有的人還每次月經都會痛。疼痛最早可能出現在月經前的12小時左右,且第一天疼痛感最為劇烈,不過持續2-3天之後疼痛就會緩解。
而因疾病造成的繼發性痛經,疼痛可能會從經期前一直延續到月經停止,甚至在月經過後還會出現下腹疼痛、腰部酸痛問題。
(二)伴隨症狀也很多
除了疼痛作為典型表現外,原發性痛經還可能會有惡心嘔吐、頭暈乏力、拉肚子等問題,嚴重時表現為面色發白和出冷汗,但它並不會對月經量和經期持續時間造成影響。
而因疾病造成的痛經就不同了,它可能還會伴隨著性行為疼痛、月經量過多、經期延長、不規則出血等情況,不孕概率也會比正常人高。
(三)年齡和生育情況
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又或者是婚後生育之後,原發性痛經可能會自然消失,也有個別情況會持續到生育後。所以周圍人常說的“生了孩子就不痛經了”,這個方法完全是碰運氣,不是每個人都有效,更不該作為生孩子的福利。
破除四大認知誤區,走出痛經管理盲區
誤區一:“正常生理現象”,忍忍就好
原發性痛經雖無器質性病變,但劇烈疼痛已屬病理狀態,長期隱忍會加重心理負擔,還會有進展成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繼發性痛經必伴隨潛在疾病,拖延治療等同放任病情惡化。
誤區二:結婚生子自然“治愈”
部分原發性痛經可能因宮頸口擴張、子宮位置改變緩解,但非普遍規律;繼發性痛經(如內異症、腺肌病)與妊娠無直接關聯,孕期病灶可能短暫休眠,產後多複發,需針對性治療。
誤區三:止痛藥/避孕藥有依賴性,副作用大
規范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短期、按需)與複方短效避孕藥(遵醫囑足療程)無依賴性,且能顯著降低子宮內膜異位症等風險,獲益遠大於潛在副作用。
誤區四:痛經無需就醫,自行用藥即可
自行用藥可能掩蓋繼發性痛經的病因(如卵巢巧囊、子宮腺肌病),延誤診斷。建議痛經持續加重、非經期疼痛或伴月經異常者,及時至婦科排查器質性病變。
溫馨提醒:不管是原發性痛經還是繼發性痛經,如果有痛經的現象,首先需要到醫院完善婦科彩超等相關檢查,明確病因進行對症治療。